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八百二十五章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中(2 / 2)

楚琛刚说了个开口,就见刘思哲走了进来:“吴叔,您几位也在啊”

吴叔笑道:“小刘你怎么过来了”

刘思哲笑嘻嘻的说道:“我们和琛哥中午吃过饭之后,一起过来的。刚才琛哥跟着一个老头进来了,就把我们撂在了隔壁,左等右等都不见他的身影,大家就派我来这边看看琛哥是不是被那老头拐跑了”

楚琛闻言笑骂道:“去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,有那么容易被拐跑吗”

“这可说不准”刘思哲嘻嘻一笑,随后就问道:“对了,你们这是在干嘛”

“这不就是你说的那个老头留下来的事情嘛”楚琛笑着把经过又复述了一遍。

“嗨”刘思哲双手一拍:“琛哥,不是我说你,你心肠实在太软的,那种情况,怎么不把玉牌拿下来呢我跟你说,你这么做,老头的儿子肯定只会笑你傻冒,根本不会念你的好”

楚琛呵呵一笑道:“这事就不去说它了,我反正也是落个心安嘛”

“这到也是”刘思哲微微一笑,随后问道:“那现在这块古墨怎么说知道年代和制作都没”

“喏,老赵看过了,结果一问三不知”吴叔哈哈一笑道。

赵学义闻言笑道:“老吴,咱们是一百步笑五十步,这块古墨留下来的信息这么少,我到不相信,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”

听了两人的对话,刘思哲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,这让他心里觉得有些惊讶,虽说赵学义主攻的不是文房四宝,但就凭赵学义多年的鉴定经验,一块古墨怎么着也能看出点门道来,但现在却一问三不知,他怎么可能不觉得奇怪

这时,朱大富也把那块古墨放回了盒中,此时他的神色有些凝重,见此情形,刘思哲好奇之下,连忙向那块古墨看了过去。

“咦,这块古墨有漆衣的啊,而且漆衣断纹看上去好像犀角的纹路一样,实在有些奇怪啊”

“其纹如犀”听了刘思哲的感叹,赵学义就沉思了起来,过了半响,他的脸色突然大变,嘴里更是发出了一声惊呼。

吴叔和朱大富,哪个不是博闻强识之人,他们听到赵学义的惊呼声,当即也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,表情也都显得相当的震惊。

楚琛虽然从异能给出的结果中,对此已经有所猜测,不过当大家都往他猜测的方向想时,也情不自禁的激动了起来。

“你们这是怎么了”

此时的刘思哲,就有些不明所以了,他实在想不明白,怎么他不过说了一句话,就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反应。

楚琛呵呵一笑:“你不是也读了好几本介绍古墨的书籍嘛,就想不到其纹如犀是对哪位名家制作出来的古墨的褒奖”

“其纹如犀”刘思哲沉吟了片刻,才想了起来:“其坚如玉,其纹如犀,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,这不是古人对李廷珪墨的赞誉嘛等等你们不会是说,这块墨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廷珪墨吧”

说到最后,刘思哲差点激动的跳起来,这也是因为,李廷珪墨实在太过有名了,他也是热爱书法之人,有时候做梦都想要拥有一块如此好墨,不过这种墨现在除了宝岛故宫之外,想要再找到一块,可以说比登天还难。

现在,近在咫尺的一块古墨,很有可能是李廷珪墨,他怎么可能不异常激动

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,书写后极易脱落。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。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。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。

唐时制墨的代表人物叫作奚鼐。据说他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,而且还有香味,所以就形成了品牌。当时国内书画界都趋之若鹜。为了维护品牌,奚鼐在他制的墨体上都印有“奚鼐”二字。

奚鼐家的制墨厂是个有名的家族企业,祖孙三代延绵经营,且技术不断改进。唐末至五代十国时,由于社会动乱,。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松,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,一家人便在此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,生产仍然不衰,名气也越来越大。

因奚家的墨实在上乘好用,受到当时精书法,善绘画,通音律的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,李后主遂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李姓。

奚鼐的制墨技术传到孙子李廷珪时有了更大发展。李廷珪也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,努力创新。

他经反复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,发明了新的配方:松烟一斤、珍珠三两、玉屑一两、龙脑一两,和以生漆、鹿角胶、珍珠、犀角、藤黄、巴豆、桐子油、麝香、冰片、梣、木皮、石榴皮等物,捣十万次。

所以他做的墨,胶不变质、墨不变形,质量大大超过了爷爷和父亲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,于是又形成了新的品牌“李廷珪墨”,简称“李墨”。未完待续请搜索,00小说KenShu.CC更好更新更快啃书小说网KenShu.CC收集并整理,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。